近观百年画坛名作中的时代图景

        作者:于洋2022-02-27 09:53: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封面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画的演变与成就最为集中和典型地代表了近现代中国美术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属性,既凝聚着古今中西的交集,又涵盖了民族命运的演变与政权交迭中民族艺术的语境适应与现代建构。本书以百年中最具代表性与社会影响力的10幅(组)中国画作品作为切入点,力求对于每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事件及其涉及的画家群体与美术史现象,进行尽可能深入浅出的发掘分析与图像解读,通过对于这些大家名作的深读,兼顾同时代或同类型的名作集群,以求以点到线地展现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本体性艺术成就、时代特性与发展脉络。

        应该说,在百年中国画史中挑选出10幅具有代表性与故事性、辐射力与影响力的画作,其范畴的广阔和选择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好比要在一本厚重复杂的大书中撷取10页,既要内容精彩、具有代表性,又要考虑其以往的影响广度与接受程度,然后要把那些深入人心的瞬间与局部通过这些页面定格下来,还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力求以作品为经、画家个体或群体作纬,兼顾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社会影响力,这10幅(组)名作的遴选,是本书写作的首要课题。在10幅(组)作品的选择与梳理构思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6条原则进行斟酌和遴选:其一是社会影响,即其在画坛及社会各界的知晓度、影响力与传播广度;其二是时代意义,力求选择那些成为时代烙印与画史里程碑的画坛名作;其三是艺术水准,最终以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为决定性标准;其四是大家名作,即以画家影响力、作品知名度作为主要标准;其五是南北地域,10幅(组)作品的脉络要兼顾南北方画派的分布平衡;其六是画科分布,兼顾人物、山水、花鸟画科的分布平衡。秉承这6条标准与初衷,关于中国画的“百年十谈”才可能有效、有趣和有意义。

        因此,本书力求以这些名作为线索,展现百年来各个时代的特色,通过读作品、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尽可能生动地在叙述中融入历史线索、社会事件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在这个叙述、阐发的过程中,又会自然地触碰到艺术鉴赏与美术史写作共同需要面对的矛盾、问题,归结起来,大致表现为3组矛盾:

        一是专业性和通俗性的关系。百年以来的中国画坛大家辈出、名作文脉琳琅满目,有些画家作品为社会大众所熟悉,也有些艺术水准很高、兼具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佳作不被人们知晓。而以往的近现代美术史研究恰在作品鉴赏层面做得不够充分,很多文章在阐释话语的专业性、史料文献的丰富性上发掘很深,但未能考虑到一般受众的接受程度。因此,当下的美术鉴赏亟须在兼顾社会大众与美术爱好者、收藏者的审美趣味与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与论述,在“攀高”的基础上兼顾“就低”,以通俗的语言讲述这些作品,把它们与时代的关系、与受众的关系揭示出来。诚然,这实际上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极富社会价值的课题,值得花功夫、投精力,也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

        二是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关系。要把历史讲述得准确、作品画面分析得到位,需要很多文献材料的支撑,这些文献多数是不为广大读者所知的美术史事件、现象乃至美术专业领域的常识。将一个专业领域的讯息哪怕是“常识”推广到更为广阔的人群受众,往往需要跨学科的换位思考,包括如何在鉴赏描述的同时,通过具有戏剧性情节的故事、细节吸引读者的关注,又不至于过于陷入细节失去整体的观照,流于“谨毛失貌”的偏颇。美术史本是充满感性趣味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近现代美术史,因很多画家流派至今仍在延续,可以说是一种近距离的、带着温度的描述;当然也正因如此,近现代美术史的叙事也容易陷入多方文献与判断的矛盾芜杂,甚至一些口述史的可靠性本身就值得推敲考证,这样一来就需要“多听多看”,转益多“参”。可以说,这项工作的成果要力争做到雅俗共赏,其过程既是一次指向过往的名家与名作范畴的画史钩沉,又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艺术创作与大众接受层面的案例切片。

        三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清代画家石涛有句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的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会经历和体验那种鲜活、蓬勃的创作状态,那种或解衣般礴或沉静忘我的境界,从这一角度上,古今任何一个时代、地域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又会进入某种共通的艺术冥想与审美超越。因此对于经典作品的创作过程的语境、场景的还原,就成为钩沉这些时代佳作的最好途径。通过一些史实细节与画家个人经历的追溯,能使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画家创作与构思的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尤其是面对20世纪的中国美术现场,有民国时代救亡与启蒙的交汇、西潮涌动下传统文人画的守护与回应,有抗战时代炮火纷飞中艺术家们艰苦卓绝的“美术救国”的理想与抗争;有新中国初期新山水画所呈现的“共和国的早晨”的欣喜与激越,也有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走向当下、走向世界的契合与拓进……这些历史与时代场景,共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场域,至今影响和震撼着我们,激励与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30日写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关注和聚焦的正是在百年以来中国画坛的发展上,那些真正影响了几代人审美精神与图像记忆的艺术经典,那些育化几代人审美情操、塑造了几代人美好心灵的“传世之作”。

        如何从社会视野的角度呈现一条中国画发展文脉,通过以点带面的解读梳理建构一个中国画名作的百年线索,是这本书的重点与难点。正因如此,梳理和钩沉百年以来的10幅(组)名作,既是了解与走近20世纪画坛大家名作的起点,也成为一个不断深入和省思的课题。唯愿这本书犹如一扇窗、一道门,成为诸多专业同道与艺术爱好者的一部画史作品导读手册,进入百年中国画丰富而深沉的世界。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地理解和体悟,这些中国画作品,是如何通过传播、观看、接受,来影响广大观者、影响社会,进而“影响中国”的。

        (本文为《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自序,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1(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