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是艺术的“通行证”

        作者:何光锐2022-02-28 07:43:39 来源:美术报

        当艺术的问题搞不清楚时,应该去翻翻其他领域的书。曾经看到一本关于武术的书,一位形意拳大师口述毕生学武经历与心得,书中灵机妙悟俯拾皆是,且处处可与艺术原理相印证。

        比如,他提到练形意步法,要想象踏着荷叶过池塘,“荷叶杆轻、脆,脚下要很细腻,轻也不是,重也不是,用脚的肉感,去找这一丝仅有的韧劲,在一根丝上借劲。”他说,“脚底板是练形意人的脸面,娇嫩着呢,什么时候感到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练拳不是练拳头,而是练全身敏感。”

        从广义看,武术也是一门艺术——身体的艺术。任何艺术到了高级微妙的阶段,都依托于敏感。没有敏感,就没有真艺术。

        克罗地亚的足球名宿苏克,人们形容他的左脚“可以拉小提琴”。

        古代书画鉴定泰斗徐邦达,号称“徐半尺”,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

        一位老茶师,在一盅茶入口后,就可以告诉你有关这泡茶“前世今生”的许多信息,甚至可以具体到茶树长在哪一座山头上。

        一位好画家,在拈起一支笔后,对这支笔当下的状况,笔头的含水量,落笔后将要产生的浓淡变化,都会了然于心。

        我母亲是个老农民,她能够通过看看云色,倾听十几里外海浪的声音,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比中央气象台的预报要准。但这种“近山知鸟音,近海识鱼信”,“础润而雨、月晕而风”的洞察力,也并非人人皆然,需要的仍然是敏感与细心。

        敏感从何而来?自然有先天的因素。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艺术家的灵魂是上天赐予的精神,他们对事物的敏感都源于圣灵的旨意,他们是圣灵派遣人间的使者。中国人有个说法,叫“根性”,这个说法的来源是佛学。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性”各有所偏,用对了“根性”,才会有成绩。美术家的“眼根”,音乐家的“耳根”,厨师、美食家的“舌根”一定是超出于众人之表的,而哲学家的抽象思维能力或许来自“意根”。说得更简单些,你对什么事物敏感,就反映出你的根性所在。佛学对于修行实践的种种提示,也可以一言以蔽之:把“粗心粗身”修成“细心细身”,再进一步修成“微细心微细身”、“极微细心极微细身”。

        毫无疑问,即便是天才也不可能不劳而获。有句名言记不清是谁说的,大体意思是:天才就是把精力集中于一点的人。“专业定向注意”,是一个心理学词语,这种“定向注意”,能够深入发现和识别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有助于培养职业敏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在哪里,敏感就在哪里。

        裴儆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告诉他:“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里引用这个故事时,加了句评语:“可见昔人亦无奇特秘诀也”。这与“卖油翁”之语如出一辙——“无他,但手熟耳”。

        文章写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你说的不就是“经验”吗?的确,艺术与经验有关。美国哲学家杜威也曾说过,“艺术是经验高度集中与经过加工提炼的形式”。但他还有一句话,“行动”和“知觉”相互渗透,“知觉”控制了“行动”的制作才是艺术。这里的“知觉”,应该与敏感有关。

        在艺术的经验之上,还得有个“悟”。否则,赵孟頫的“日书万字”,与帐房先生的日书万字有何区别?读书人行万里路,贩夫走卒也行万里路,所差者,读书人对天地事物有一颗敏感的心。

        一部《庄子》,大可当作艺术理论专著来读。庖丁解牛、轮扁斫轮、匠石运斤、宜僚弄丸、痀偻承蜩,庄子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地打了这么多比方,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中“用志”二字,大可玩味。“用志”而“不分”则诚。诚则能“悟”,诚则能“化”。

        “痀偻承蜩”讲的是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知了,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我们不妨听听他的感言:“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敏感,乃技进乎道之前提,是艺术迈入自由境界的一张“通行证”。有了高度的敏感性,在创作中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种敏感直达性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父不能喻之于子,子不能得之于父”,它的发现与养成,是一个艰辛求索的过程。试图逾越这个过程,则往往以弯路为捷径,最终落了个原地踏步,徒有羡鱼之情。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天分与“根性”一定是不缺乏的,所缺乏的,是“用志不分”,是“唯蜩翼之知”那份执着。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7(s)   6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