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中的“韵”

        作者:吴敢2022-11-28 07:51:37 来源:美术报

          (1/2)李唐 炙艾图(局部) 68.8×5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2)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37.2×358.8cm 纸本 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韵”是中国绘画非常重要的范畴,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里面就提到了中国画实践和品评的六法,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什么叫韵呢?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韵”字是形声字,在古代写成“均”,但是有了“音”旁之后,用音乐比喻,大家比较能理解所谓的“韵”。如果大家听过古琴,可能会对中国艺术关于“韵”的特质有所了解。西方的音乐很多都是有标准音高和音长的,但是中国的音乐,比如说古琴,它在徽位弹响标准音之后,会有在其上下反复的吟猱揉动,形成一系列无法用准确的音高和音长来界定的声响,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表达,无法标准化、无法确定化,但真实存在并使音乐更有“余味”。

          绘画也是如此,在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的《笔法记》中,他讲什么是绘画中的韵,他说叫隐迹立形,以隐匿痕迹的方式反而把绘画的形象与意义凸显出来。中国画里面有很多无法准确判定其形态的点、线、墨团,甚至空白的地方,反而是我们非常重要的“韵”的表达,不彰显而含蓄着,这是中华文化独特而一贯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坚守。正是因为“韵”具有不确定、不标准的特质,那么大家对宋韵的理解也应该是开放的。在宋代,不同的人对于“韵”的理解就不一样,我想东坡对于“韵”的理解和《宣和画谱》对于“韵”的理解就有所不同,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对宋韵有更多的自身理解和把握。像黄宾虹先生对于宋韵就有独特的发掘,他看宋代的山水画,欣赏到了以往不太有人欣赏到的黑漆漆的部分,他觉得宋人画的是背面山,是晚上的夜山,他发掘出了宋人黝黑浑厚的美,并把它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是对宋韵极具高度的新阐发。

          我觉得是可以代表我心目当中的宋画高度的作品,比如扬无咎(补之)的《四梅花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张画在形上有非常细致的、甚至源于地域的把握,扬无咎是江西人,到现在江西还存有不少的野梅,其形态跟补之的《四梅花图》非常接近,花瓣特别大。他画了一个过程,从含苞未开到盛开一直到凋落,不同时段梅花的形象都把握得非常细致,“格物”在画里有着非常具体的体现。同时它也不偏废内在的这块,画里有文人的心绪表达以及笔墨趣味的呈现,达到了对外在的极致把握与内在的精神自省的完美平衡,这是我欣赏的宋画的高度。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85(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