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物续永年——器物里的中国寿文化

        作者:王放2023-10-24 08:04: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3)清慈禧题写的寿字

          (2/3)清制墨家汪乾章监制的“八仙图”墨

          (3/3)清康熙斗彩灵仙祝寿图盘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人们对生的礼赞和生命永续的向往。《尚书·洪范》写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寿被放在首位,可见中国古人对长寿的重视。

        寿文化的表现样式繁多,其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变的漫长过程。在人们对寿的追求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想和行为上对生命的反思与追问,以及从无意到有意再到落于世俗世相的蜕变,并最终实现了仪式化、象征化、图像化的表达,由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祝寿文化。

        在生日那天举办庆祝活动是中国传统习俗,无论帝王将相、士夫鸿儒还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皆可借此欢聚、恭贺,当然,不同身份、性别和地位的人,祝寿的形式和意义千差万别。在各类庆寿仪式中,帝王之家的庆寿仪式无疑是最铺张、盛大以及规格最高的。把帝王生辰定为一项节日始于唐玄宗,及至清代,各项制度趋于完善,庆寿活动更加丰富,既有皇帝的“万寿节”,也有皇太后的“圣寿节”等。《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清代冷枚等绘)就描绘了皇帝生日的前一天,康熙帝带着各位嫔妃乘坐步辇从西郊畅春园回故宫的情景。各直省的老人、官员都要来京为康熙祝寿,在西直门搭建祝寿棚,康熙帝赐千叟宴,沿途戏棚唱戏,场面隆重宏大。

        皇家祝寿除了举办大规模的庆寿活动外,有时还会修建寺庙来保佑寿主健康长寿、国运永昌。清乾隆皇帝以孝道闻名,每逢太后大寿时,除了赠送寿礼、上徽号,还要大规模地修建佛寺或园林。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皇太后六十岁大寿,为表庆祝,乾隆皇帝已在先前两年动手准备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为她祝寿,将山前的金海改称昆明湖,又在万寿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太后七十岁大寿时,乾隆帝又事前修整明代已有的五塔寺(正觉寺)和万寿寺。据了解,乾隆十六年和乾隆二十六年这两次修整五塔寺,光工程费用就高达白银七万零六百二十两,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院画家月银(3两)的23540倍,等于其1961年的薪水,足见皇家用度之豪奢。另外,乾隆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在香山建宝相寺,太后生日当天,沿途这些寺庙均要举办庆寿活动。同时,乾隆皇帝命宫廷画家张廷彦等绘制《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以记其盛。

        中国人对寿的理想追求,除了体现在举办寿诞仪式上,还通过食用器皿、陈设摆件、衣着配饰等器物来传达祝福,渲染祝寿气氛。这些器物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传达和强化着人们对长寿的祈望与祝福。

        器物里的寿文化,主要是通过谐音、指代、象征等方式的图案来表达,图案题材包括神话故事、仙人、动物、植物和寿字以及诸多意象化、抽象化的元素等。这些吉寿寓意拓展了器物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审美思维模式。

        这其中,“寿”字作为美好意愿的表达,包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单体的“寿”字已成为一个图案化的吉祥符号,将“寿”字书写成不同形态都会衍生出不同的寓意。比如:长寿纹是将“寿”字拉长,有绵延长久之意;团寿纹是将“寿”字书写成圆形,有“团寿”“圆寿”之意,寓意团团圆圆、长长久久;花寿纹是以寿字的外形作为主要元素,在画面中搭配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人物、花卉等组合而成的图形,较为常见的花寿纹多以八仙人物、牡丹、松柏等题材为主;百寿图,则是指用楷、隶、篆等各种书体写出一百个“寿”字,经过不同形体“寿”字的组合,形成象征长寿的组合图像。

        因“蝠”与“福”谐音,故与蝙蝠相关的形象也用在祝寿图像中,“五福捧寿”即是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寓意福寿。

        另外,在中国的祝寿图案中,仙人特别多,比如东方朔、麻姑、八仙等。这是因为魏晋之后,由于道教思想的传播,寿与仙的观念产生了交叠,求仙就相当于求寿。

        “群仙祝寿”描绘的是西王母寿辰之日在瑶池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前往瑶池赴宴、祝寿的场景。该题材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竹、桃、灵芝、水仙和寿石等组成的图案;一是传说中的八仙、寿星等神仙共赴西王母寿宴的场景。寿星本为星宿名,《尔雅·释天》说“寿星,角、亢也”,因角、亢位于各宿之首,是列宿之长,故称寿星。民间的寿星形象一般为拄龙杖、托仙桃的老翁,旁边大多还点缀着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突出长寿主题。

        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常双手托盘,盘中为长寿美酒和仙桃。民间用“麻姑献寿”来祈祝延寿,此类图像经常应用于女性的庆寿场合中。

        “海屋添筹”也是祝颂长寿的常用题材,常应用于工艺品装饰。“海屋添筹”语出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二:“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后由此典故又衍生出另一版本,称海中有一楼,内贮世间每人寿数,用筹插在瓶中,如令仙鹤衔一筹入瓶中,即可多活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文人书案上的笔、墨、纸、砚等用具,都带有寿的吉祥寓意,文人士大夫也将书法、绘画等作为祝寿题材的载体。文人阶层基于自己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为寿文化融入包括道德、情操、品格等在内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其具有更雅致的意蕴和更丰富的内涵。

            (作者系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图片均由北京艺术博物馆提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83(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