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岛年画的艺术特点

        作者:赵鹏飞2023-12-04 08:16:31 来源:美术报

          青岛年画这一地域性的文化品牌,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从解放前的木版年画到现在的“胶南年画”,能够弘扬传统,拓展题材,内容鲜活,造型严谨,以贴近民生的叙事方式,记录着生活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心音,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

          一、青岛年画的发端

          清末至民国时期,平度市宗家庄有字号的年画店有30多家,其中“新盛元”“天增盛”“公兴义”“公盛义”“公顺义”等几家名气较大。“宗家庄年画在抗战以前传入了青岛。率先来青岛的是‘天增盛’。”“天增盛”青岛店位于台东镇大名路21号,由宗家庄的宗学魁开办。“天增盛”青岛店开办后,台东镇和沧口已有多家纸店专门经营年画和色纸。宗家庄的木版年画与青岛早期华人社会不可分割。但在现代城市的青岛,石印和胶印年画的发展更为典型。1925年,黄县人张柏祥在奉天路(后更名为辽宁路)188号创办的祥瑞印务馆(后改为祥瑞行印务部、祥瑞行美术印书馆),应该是最早的美术印刷所之一。祥瑞行开始专印火柴商标,后渐次拓展印刷业务,成为以石印和胶印为主的彩印厂,主要承印商标、月份牌、广告画、年画等,市场销售情况比较好的有《胖娃娃》《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

          1949年,文化部成立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年画创作的热潮,包括宗家庄传统木版年画在内,年画创作呈现出了空前的繁荣。在青岛,曾投身现代印刷业的张锡之、房绍青和张镇照等人,在这一时期成为连接新、旧时代的年画创作者。他们开始把旧时的擦笔水彩年画技法应用到新时代的年画创作中来。这些作品当中,“新年画”的影响作用也在生发着,作品更加突出了“劳动人民”的属性。再到后来,许多年画中原有的传统和民间趣味渐次消遁。以工农兵形象为主题的“新年画”,开始成为新的创作方向。

          二、青岛年画的兴起

          1977年全国民间年画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之后,山东多地开始举办年画创作培训班,引起了山东各地对年画的重视,也推动了山东年画的发展。其中,在杨文德、陈明等四位学员的带动下,胶南文化馆兴起了年画创作的热潮,胶南也衍化为年画创作的新兴阵地。

          胶南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美名。“胶南年画”在传承山东潍县木版年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吸收了月份牌年画、民间剪纸及工笔画艺术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质的绘画风格。1989年,“山东胶南民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引起美术界关注。“胶南年画”随后在多个国家展览展出。

          “胶南年画”的发展离不开杨文德、陈明和王彬三任胶南文化馆馆长,他们对胶南年画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贡献。年画创作者队伍涌现出一批强有力的新生力量,如张振先、鞠秀宾、刘献珍、牛宗兰、逄本伟、李增梅、刘文艳、庄向辉、崔增森、牛宗娥、刘巧云、陈知保、田胜、杨丹、高桂桂、于周超、沈秀笠、徐明斋、张树茂、傅斌科、安蒙蒙等。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开幕式上,徐明斋、纪伟伟、安蒙蒙创作的三幅“胶南年画”作品入选,向全世界展现了青岛年画的风采。同年7月,“胶南年画”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资源库精品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南年画”三幅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田胜的《二十四节气——阳春六节》获提名奖,于周超的《赛龙舟》成为进京作品,陈知保的《海港新曲》入展,胶南年画在全国的美术沃土上争艳怒放。

          三、青岛年画的艺术特点

          胶南地区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是以渔民和农民构成为主,九十年代新区成立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以渔民和农民构成的社会主体,逐渐被新市民代替,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文化艺术现代化加快,并继续向现代性发展。其次创作者的年轻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的现代化,促使创作者在保留“胶南年画”传统的基础上加快探索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的现代性。今天“胶南年画”的创作主体由各行各业绘画爱好者及美术教师组成,他们坚持从当地民风民俗、节日庆典、农事活动中提炼创作主题,以生动、鲜活、唯美的画风寻求现实与理想的结合。题材源于民间,形象质朴夸张,色彩纯朴而艳丽,构图饱满。人物多为渔民和农民,外形简练夸张,表现劳动者的勤劳形象,表情夸张富有趣味性,并大胆借鉴现代造型、构成因素,吸取中国剪纸、京剧、皮影、版画、中国画等姊妹艺术,逐渐使艺术形象、构图、形式美感趋于现代。

          1、内容鲜活——作品内容有表现今的、古的、天上的、人间的、物质的、精神的,内容鲜活丰富、积极向上,多是一派欢乐祥和、鸢飞鱼跃的喜庆景象。收红果的娃娃,在螳螂们的注视下,从枝头取下硕大的果实,一个一个传递到篮筐,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清明时节,孩子们在海岸线上放起了花花绿绿的风筝,有团花,有游鱼,把天空装点成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灵山岛码头上的鱼市,人流如织,渔家从海里打捞新鲜的鱼虾蟹贝,刚刚上岸就被抢购一空。

          2、构图饱满——《年集》十米长卷作品里,密密麻麻近千个人物,作者把人和事、景和物,集中表现在画面上,有卖菜的、卖年画的、卖对联的、卖小吃的,琳琅满目的年货,熙熙攘攘的人群,分外热闹。作品《渔家盛世红》,采用局部组合法,把多视角的渔民房屋、满车满船的螃蟹、屋顶晾晒的鲅鱼有机地组合到画面中,渔民们从四个方向朝着画面中心集中,盛世渔家,安乐丰年,欢聚一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民间绘画(胶南年画)精品集》中,从20世纪70年代底开始到2020年,入选的346幅作品中,大部分都趋向构图饱满。

          3、造型大胆——作品在人物、动物等形象上,不过多考虑实际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不求形似求神似。《麦子熟了》作品里,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个个人物夸张变形,或矮或高、或胖或瘦,根据画面需要进行人物大胆变形,身上画上花纹及装饰纹理,有的连人的皮肤上也有图案花草。《芒种》作品里,在鱼跃鸭飞的池塘边,稻田里的耕牛、成群的羊儿、远处的龙舟,大胆夸张的造型,惹人喜爱。

          4、色彩纯粹——作品多使用较纯的原色,同时吸收国内外一些现代绘画流派的色彩特点,因而画面新鲜而又有整体感。作品《秋收硕果进农家》,鲜艳的黄色弥漫了整个画面,每个玉米的色彩还有其微妙的不同,加上农家院中身着红装的姑娘和小狗小猫小鸡的五颜六色,使画面色彩既统一又丰富,既鲜艳又不俗气。《金秋美》,大地尽染金黄,置身其中如伫立在金色的海洋里,麦浪滚滚,一望无垠。

          5、形式现代——创作者的年轻化、知识结构的现代化以及教育的现代化,促使创作者在保留“胶南年画”传统的基础上加快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这种变化用新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以“胶南年画”为代表的青岛年画创作尺寸越来越大,在形式上讲究色彩构成、虚实对比和装饰意味,体现了农民画作者审美水平的提高。有的和版画结合,有的和木雕结合,有的和剪纸结合。把民间文艺的多种形式进行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现代形式美感。在《丹青颂歌——青岛市党的主题美术作品展》中,年画入选作品18件,其中最大的年画作品《上合峰会》宽4米、高2米,其他如《筑梦山乡情更浓》《人间烟火气》《弄潮》都是高2米、宽1米的大作品,在技法上、形式上、材料上都进行了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装饰感和视觉冲击力。

          总之,青岛年画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从解放前的木版年画发展到如今的青岛年画,不仅仅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心音,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系青岛市文联协会部副部长,青岛市美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519(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