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 重磅文物展现远古江南

        作者:刘源隆2023-12-21 08:14: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观众观展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浙江东北部的宁绍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

        1973年,河姆渡遗址初露端倪,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整个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近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等324件(套)文物首次大规模进京展出,全方位、综合性地向观众展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为重建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历史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口,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支。”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直言,时至今日,河姆渡文化仍在稻作农业起源和发展、干栏式木构建筑起源、南方地区史前聚落形态等历史研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两件格外耀眼,其中之一是雕刻神秘图案的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它曾被选为中国邮票图案,还是奥运火炬设计的灵感来源,其惟妙惟肖的形象被视为传统花鸟画的雏形。这次展览是它首次离开浙江进入北京,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这件器物正面中间用阴线雕刻5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外圆上端刻有火焰纹,象征太阳的光芒,两侧各有一只勾喙鸷鸟拥抱太阳,器物边缘还雕刻羽状纹,明确表达了在古人心目中鸟和太阳的关系。

        另一件珍宝便是猪纹陶钵。该陶钵高11.6厘米、长21.2厘米、宽17.2厘米。外壁以写实手法刻绘猪纹,造型形态逼真。“我们常说陶器‘十圆不如一方’,这个黑陶食器方形平底、四角弧圆,证明河姆渡人已有相当高的制陶技艺。”杨建武认为,陶钵外壁上,以均匀线条刻画了一只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的猪形,栩栩如生、质朴天真,这是先民从生活走向艺术的朴素审美和浪漫情趣。

        “虽然河姆渡遗址是50年前的重磅发现,但我们对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并没有停止。”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50年来,考古已发现了20多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田螺山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更是让我们找到了河姆渡的祖辈,以及海洋文化的主要来源。”陈星灿说。

        在本次展览中,一件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航海船桨,颇引人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陈克双表示:“木桨等早期交通工具是远古中国人适应海洋环境、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依托,是8000多年前的井头山先民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体现生存智慧的一类重要文物。”

        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河姆渡始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连接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关键节点。去年,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据了解,建成后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再现7000年前稻作农耕的社会形态,呈现新石器晚期依山傍水型的聚落及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特色。此外,推动河姆渡井头山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也已启动。今后,河姆渡文化内涵必将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焕发新的光彩。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69(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