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艺术+科技,为城市赋能

        作者:王子蚺2023-12-24 08:59:2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现场


        深圳美术馆(新馆)于11月6日正式开馆,11月7日至30日,深圳美术馆(新馆)的参观人流为10.1731万人次,除去三天闭馆日,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近5000人次,而周末的预约号提前一周就已经约满。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展受到热捧,新馆也成为深圳新晋网红打卡地。

        作为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首个开工建设、首个完工的项目,深圳美术馆(新馆)在向市民开放的同时推出八大系列开馆展,分别是:“欣欣生意——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其中“墨韵华光——从岭南画派到大湾区当代水墨展将于2024年1月推出。此次开馆8个展览的设置,结合“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学术定位,从深圳出发,以讲好深圳故事、中国故事为目标。展览中既有展现深圳美术45年发展的专题陈列,也有对深圳美术馆发展的总结和梳理,呈现深圳美术馆建馆47年来的重要馆藏和文献;另外,从展示深圳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着眼,还引进了体现古今中外传统艺术经典和体现艺术创新精神的展览,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一个联结多元感官、具有先锋性且启发思考的鲜活的“世界艺术史”。

        这次开馆展受到热捧,与开馆展的总体设计思路和逻辑有很大关系,总体上有3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时尚当代,二是科技感,三是创新意识,这些都与深圳这座城市年轻和高科技的气质相符。科技元素在本次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展系列中的呈现,从“作为艺术表现的方式”“作为艺术欣赏的方式”“作为艺术创新的方式”3个方面展现出深圳美术馆(新馆)在新时代的新风貌。

        科技手段的使用在本次开馆展览中得以充分体现。首先,艺术家采用最新科技手段“作为艺术表现的方式”。正如本次“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所展示的,涉及媒体艺术、互动艺术、生物艺术、新材料艺术、生态艺术等诸多门类和议题;其次,影像及数字手段的有效运用,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等,通过影像、数码动画等方式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并对艺术史和艺术人物进行解读;另外,还有如“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中涉及科技发明如摄影术诞生等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作为艺术表现的方式,是指艺术家以科技手段表达艺术观念为主要目的。“互生景观——科技艺术展法国奥普莱奖深圳首展”邀请了国际上最前沿的艺术科技展品和最具当代性的艺术装置作品参展。通过“意识的绵延”“场域的呼吸”“重启re-set”3个部分共18件作品,向观众展现了艺术如何与科技手段结合表达艺术思想和观念。例如,尼古拉斯·图尔特的作品《鲁班纳》,就像一条立体的时光河,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观看这件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观感……当代艺术的重要特质是引发观者的思考和互动,正如此次科技艺术展所呈现的诸多展品,其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艺术家的思考。比如保罗·斯科波拉作品《回声之境》,运用交互技术,通过连接现场的钢琴和巨大的电子屏,任何人按下钢琴的琴键,面前的电子屏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声音成像,这些声音成像就是一张随时变化的抽象绘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思考,发人深省。科技手段在艺术家的手里是那么的温柔、感性,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此外,志村姐弟的《X光列车》、泡菜与薯条的《光之屏障》、尼克·米德的《天际线III》、皮亚·墨沃尔德的《时间机》、托尼·布朗的《星团》、莫里斯·贝纳永(莫奔)《弈战》等科技艺术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艺术欣赏的方式,是指艺术家运用科技手段对原作进行再次创作和呈现。本次“好梦无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也受到了观众的追捧,一方面是齐白石艺术本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数字影像和科技元素的引入,打造了一个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览。展览通过科技、数字动画手段,把齐白石作品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再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其意境之美,展现中国传统绘画春夏秋冬四季的诗情和画意。此外,展览还打造了一个巨型数字条幅“挂轴”,通过数字化的图像叙述了齐白石晚年“五出五归”游历与广东结下的艺术情缘。同样,在“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中,近年来,深圳艺术家结合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再创作,对原有的静态主题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展现了很强的创新意识,从陈湘波的新媒体作品《观荷》和董小明的《半亩方塘》等便可以窥见。

        作为艺术创新的方式,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史的走向。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开馆系列展中,“印象新生——法国诺曼底油画写生与影像展”便是这样的叙述逻辑。1839年摄影术诞生后,其精准再现现实的能力使得欧洲古典绘画受到冲击,艺术家开始为绘画探索新的出路。摄影术纠正了过去人们的认识,例如在美术史家贡布里希著名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描述的,人们发现奔跑的马的四条腿在摄影的刹那,并不是马奈等画家所想象的“理想”状态。而现代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艺术家们走出昏暗的画室,走向户外,而管状颜料的发明、便携画架的改良等工业时代强劲的发明创造也推动着艺术家积极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作。因此,可以想象艺术家们乘坐着新式火车从巴黎来到诺曼底,沐浴在阳光与海风之中,天空、田野与海洋成为他们无尽的灵感源泉。印象派的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嬗变也由此诞生。

        除此以外,作为深圳美术馆47年来的两个重要馆藏展,“欣欣生意——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和“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也都以丰富的技术手段、互动装置等“科技元素”与观众产生互动,反映了科技手段在当下策展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深圳美术馆副馆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5(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