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杰:篆写人生

        作者:俞越 张若瑶 2023-12-25 08:09:56 来源:美术报

          (1/2)马小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篆刻

          (2/2)马小杰 高适《燕歌行并序》 书法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文脉西泠,百年印社,名家辈出,高山仰止。西泠印社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包揽了业界众多名家,是有志于金石篆刻、中国书画艺术的专业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归宿。身为重庆人的马小杰也不例外,通过自己的努力接触更多优秀的大师并向他们讨教,一直是他的梦想。

        马小杰一路走来,各阶段都是科班出身,本科、研究生都是专业书画、篆刻的学习道路。但他却反省道:“年轻气盛的时候,心思灵巧却不够专注,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到一门艺术专业去刻苦钻研,以至于涉足面广而欠缺深度。”幸得身边良师益友指点迷津,他终于顿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寒来暑往,独伴青灯,马小杰静心沉醉于手中的一支毛笔和一把篆刻小刀,翻烂了多本古帖和书籍,一晃就是四十个年头。

        马小杰书、画、印、文皆精,尤擅小篆。其书法取法清人篆法而不拘泥于此,砥砺数年,终能与各家有别而独树一帜。他笔下的篆书,完美融合因物象形、抽象生动和随性写意的同时,还兼具着中国传统国画的虚实意境。

        2021年,马小杰通过推荐程序,幸运地加入了“天下第一名社”,成为一名西泠印社中人。

        金石篆刻要守正创新

        回望历史上的篆刻艺术,其风格各有千秋,但内核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的积学所为,创新的根必须扎在丰厚的传统土壤之中才能生长。对于篆刻艺术,既要不断地在传统中吸纳营养,又不能一味地沉醉在前人的世界里,更不能跟随时风,迎合趣味,丧失创新的锐气,为古法所困、为成法所缚。

        “守正的基础上,需要创新。每个人都不能脱离时代,艺术创作要和时代同频共振。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展厅的时代’,伴随展厅面积越来越大,装潢越来越高大上,怎样让作品与展厅相适应而不违和,是艺术家们亟需考虑的一个问题。”在马小杰看来,如果还像古代前贤一样陶醉于一些抒情言志的尺牍作品,是不太能够契合现代展厅的陈列与观赏。意识到这一点,他开始着手创作一些尺幅比较宏大的作品,书写内容具有时代精神内涵。同时,深入到基层生活去获取素材,创作体现客观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深入到广大人民中去,送文艺下乡,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播撒艺术种子。他认为,艺术家只有扎根生活和人民,创作的作品才更接地气,更能够反映当今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守住传统,赓续薪火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最有名的长江刻字厂里,要求刻章者爆棚,要排队等一两个月才能交货。如今这般盛况不再,要刻章甚至立等可取。”马小杰感慨,书法和篆刻在这个时代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受到网络的冲击和对电脑的依赖,如今日常提笔书写的情形少了,拿毛笔和篆刻刀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的人就更少了。

        电脑机刻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效率大大提高这是趋势所在,电脑代替了手工,篆刻作为“非遗”项目的这门千年技艺,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电脑机刻大大冲淡了其独有的金石韵,这是肯定的。不过,马小杰积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篆刻,新的材料、新的技法出现,还有计算机对艺术表现形式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篆刻家们应当顺应时代、将这些新科技为己所用,“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一些篆刻模拟效果和细节修复工作,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篆刻跟这个大时代相融合、相接轨,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百年西泠精神需要一脉相承,“这时候就需要一批能够恪守传统、扎根传统的艺术家去发挥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薪火相传,将内涵博大的我国金石篆刻、书画艺术代代传承下去”。马小杰表示,希望自己就是那一批坚守传统,赓续薪火、砥砺前行,努力创新的一位。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50(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