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运河千年流芳 钱塘繁华

        作者:周传人2024-01-13 08:16: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千百年来,大运河奔流不息,恰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一往无前。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古运河穿城而过,滋养了杭州百姓,孕育了“钱塘繁华”。在杭州市拱墅区,有一座始建于1631年的石拱桥,名为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拱宸桥东岸坐落着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建筑呈扇形环绕运河文化广场,以平坡结合和开放式格局将室内外景观融为一体,把河、桥、船、埠巧化为展品。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2006年开馆,是最早系统展示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集展现运河特性、收藏运河文物、研究运河文化、展示运河综保等多种功能为一体。2023年,在充分吸收近年来大运河及博物馆展览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该馆展厅进行提升改造。同年9月,焕然一新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观众前来参观,尤其是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运河故事的重要窗口,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作出积极贡献。

        走入博物馆序厅,两根立柱映入眼帘,柱底装饰着中国传统瑞兽趴蝮。这代表拱宸桥的桥柱,桥柱中间,一艘漕船正“扬帆起航”。船的后方,近100平方米的8K超高清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北行的运河漕船编队》,展示了漕船从杭州出发、一路北上直达北京的景象。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叶艳萍表示,新展览体系包含了常设基本展“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变迁与影响”,常设特展“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杭州城的故事”,专题展“运河综保 杭州样板”和“千年运河 源正流清”,以及数字体验区“大运河数字驾驶舱”。

        大运河的开凿维护是长期艰巨的工程,体现了古人的勇气与智慧。开凿维护大运河的重要目的便是漕运。展柜里陈列着一件清代苏州府官斛,是古代漕粮征收的用具。漕运过程中,粮食在粮仓、船只之间转运,需要进行数量核对。考虑到粮食受潮对重量影响较大,人们就用升、斗、斛等量具进行核对。这件官斛整体呈四棱台柱形,口大、底小,由木板制作,接缝处以铁皮包裹、铁钉固定。内部装满谷物便记作“一斛”,约合35.6公斤。“我们在展览中插入不少生动的小故事。如‘宋太宗考察汴河决口’‘唐德宗因解决漕粮难题喜极而泣’这两个故事就充分反映漕运的重要性。”该馆讲解员刘素丹介绍。

        在展出的600余件藏品中,馆藏清代《京杭运河漕运堪舆图卷》值得关注。该图卷长2608厘米,宽28厘米,描绘了北京至镇江这一段的大运河以及由长江转运到安庆航道的基本情况,细致表现了河道、湖泊、船闸、船只和沿岸风貌等。难得的是图卷还反映了漕运相关的“过斛”场景,为研究运河历史提供史料信息。

        2006年举办“走读大运河”活动,2016年起,“运河拾贝”课程走进小学校园,2021年启动“家门口的运河故事”活动……多年来,该馆推动公众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流动的文化”。为满足青少年研学需求,该馆还策划“运河十二时辰运河十二人生”研学项目。

        “让千年运河流动起来、深入人心。”叶艳萍表示,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要创新服务理念,找准博物馆定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博物馆与旅游的双向赋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322(s)   6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