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丨一生践行“艺术为人民”

        作者:admin2024-04-03 07:53:40 来源:文化视界

        《毛主席与牧羊人》 1958-1962年

        在永乐宫搬迁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个名字——刘文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你或许对他并不熟悉,但你一定见过且拥有他的作品,他就是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创作者、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就这样一位中国画界的泰斗,竟跟永乐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陈展部主任范爱珠介绍,“刘文西于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永寿宫的临摹,那是一次抢救性的临摹,是为了壁画之后恢复有一个依据。”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刘山花介绍,“我父亲本科是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那时候他们作为学生可能参与这个任务,是感觉到非常光荣和有意义的。临摹永乐宫壁画之后,他进行的一个创作就是《毛主席到陕北》那幅画,借鉴了永乐宫壁画的形式和手段,是工笔重彩的方式画的,能看出来他受永乐宫壁画的影响。”这幅画也是勾线填色的方式,因为永乐宫壁画的勾线是线条均匀、厚重,墨不挨色、色不挨墨,只不过这幅画的画面立意和风格需求带有一种生动的现实生活人物的写照,跟民间的传统的道教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是总体的印象来说,能看出来吸收了很多永乐宫的元素。

        刘山花说,我父亲这一生好像就是为绘画而生的,他于1933年出生,16岁正好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对他这样一个青年人来说,是他成长的关键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时期,考上浙江美术学院以后,尤其是王琦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内容,点燃了他艺术的目标,关于艺术是什么、艺术为什么的问题,有了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觉悟也好,这种认知也好,是早熟的。他们这一代人,是完全的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一代人,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的。他认为民族的东西,自己本土的文化,是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传承和传播的,他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对文化的自觉和自行,我觉得是发自内心和骨子里的存在。

        刘山花介绍,“我父亲曾说,‘我希望我的作品在百年后、200年后甚至500年后,那一代青年人再回望我们这一代人的时候,那个新中国时代的艺术风格,那时候的新中国的农民,是这样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一派景象,我要画出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的形象。’”后来他为什么要画百米长卷呢?他说,“我一辈子都画不完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勤劳朴实的人民,我要活到120岁,我就能画到120岁。”

        “我觉得他已经做到了,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他无限的艺术长歌和艺术长卷之中了,这就是他这一代人的价值和意义。”刘山花说。


        刘文西,(1933年-2019年)浙江嵊州人,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术学院研究院院长、教授。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等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7(s)   65 queries
      update: